党中央明确指示,确保基础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

作者 :研雨科技 | 时间: 2023-10-28 14:19:00

【导读】基础科研经费既要放权给科研人员,也要在放权之后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确保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科研经费受监督

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不仅要下放给科研人员,下放后还必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确保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和科研经费得到监督、守住底线。 要尊重科学家的声音,强化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按照学术标准和原则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科学研究贡献,并做出符合学术规则的决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迫切要求,也是必由之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将达到1951亿元,是2012年的3.9倍。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有力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极大释放了科研活力创新和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 但如何用好“慷慨”的基础科研经费,确保用在“刀尖上”,还需要扫清诸多认识盲点和管理瓶颈。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着眼长远,保护基础研究的“尤里卡”。 为了防止科研经费的滥用,科研管理部门设计了严格的科研管理制度,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基础研究的规律。 基础研究通常是困难、风险和耗时的。 它不能简单地用发表的论文数量或产生的效益来衡量。 对于基础研究的许多重大突破来说,“从0到1”往往取决于科研人员的品味和判断。 它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掌握了它之后突然灵光一现的灵感。 这就是阿基米德喊出的“尤里卡”。 ”(古希腊语“我发现”)。 所以,所谓严格的科研管理制度,就是加在基础科研人员头上的魔咒。 保护基础研究的“尤里卡”,必须尊重规则,避免急功近利,把更多的科研自主权和经费控制权还给科研人员,让他们在科研工作之外少一些忙碌。 。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科研团队助力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是5月20日拍摄的广西大灯峡水利枢纽楠木江副坝模拟自然生态鱼道和上游峡谷(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曹一鸣摄)

注重育人,忽视基础研究。 目前基础研究的投入主要以项目经费为代表,往往“见物不见人”,导致基础研究人员很难有“尊重”。 加强基础研究最终要靠高水平人才。 要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造就一大批国家当前发展急需、长远发展必需的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 要加大对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支持力度,培养基础研究人才,增强基础学科吸引力,鼓励最优秀的年轻一代投身基础研究,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人才培养。 要通过人才计划加大对高水平基础研究的稳定投入,培养和使用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营造适合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工作有团队、生活无忧,使基础研究更加成功。 “冷板凳”让你坐得安稳、舒服。

搭建平台,打造基础研究“快车道”。 世界已进入大科学时代。 学科之间、科学与工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重大科学规律的发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更依赖于跨学科研究团队的组织合作。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要坚持“四个方面”,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两条腿走路”,通过提高组织水平推动基础研究上“快车道”。 要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围绕基础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聚集优质科研资源,开展联合研究,从跨学科、跨行业的角度提供系统的科技解决方案。 打造跨学科交流平台,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跨学科论坛、研究项目合作交流会,促进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对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设立支持交叉学科研究专项资金。

科学管理确保基础研究“守住底线”。 基础科学研究的经费不仅要下放给科研人员,下放后还必须建立新的体制机制,确保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和科研经费得到监督、守住底线。 要尊重科学家的声音,强化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在科研项目立项、科研成果评价、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按照学术标准和原则评价研究人员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科学研究贡献,并做出符合学术规则的决定。 积极构建学术诚信体系,将科研经费与信用体系挂钩,划定“禁区”,明确“红线”,让科研人员对项目经费使用中的禁止行为“心知肚明”。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要求科研人员公开所有经费的去向,不仅向科研资助者公开,还向公众公开。 对科研不端、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问责和处罚。

上一篇: 下一篇:BMJ研究表明,真正的“长冠”风险可能被夸大了

*您的单位:

*您的姓名:

*您的联系方式:

*您的邮箱:

*描述您需要咨询的问题: